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科大”)于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建于北京,1970年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中科大坚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是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与人文学科的研究型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始建于1978年,其前身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实行“科教融合”的办学体制,与中国科学院直属研究机构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科研工作等方面共有、共治、共享、共赢,是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独具特色的研究型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简称“上科大”),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2013年经教育部正式批准。上科大秉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办学方针,实现科技与教育、科教与产业、科教与创业的融合,是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 11月7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国际战略研讨会在北京怀柔召开。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等70位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应邀参加。 丁肇中第一个上台作《与中国科学家合作四十年的物理学研究成果》报告。会前,他特意把英文学术报告改成了中文。 在报告中,丁肇中回顾了40年来他与中国科学家合作的物理学研究成果。比如,他与中国科学家的第一项合作成果:发现胶子,“宇宙中存在引力、电弱力和强力,强力由胶子传输”。 在国际空间站上的阿尔法磁谱仪(AMS)实验,是丁肇中当前与中国科学家合作的重要项目,“这个实验有来自美国、中国、俄罗斯、法国、德国等国家的600位科学家参与”。 “宇宙中大约有90%的物质是看不见的,称作暗物质”“如果宇宙起始于大爆炸,大爆炸之前是真空;大爆炸之后应该有相同数量的物质和反物质。”而地球附近没有天然存在的反物质。阿尔法磁谱仪(AMS)太空实验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寻找暗物质的本质和重质量反物质的起源。 丁肇中表示,8年来,AMS收集了1470亿个宇宙线数据,能量高达万亿电子伏。这一实验已经有很多成果,比如宇宙线高能宇宙线正电子主要来自于带截至能量的源,它可能来自于脉冲星或者暗物质,最新的反质子能谱和正电子具有类似的特征,而反电子不可能由脉冲星产生。 丁肇中介绍,在2028年国际空间站退役之前,AMS将持续收集宇宙线数据以降低误差,届时会确定正电子超出是否来自暗物质;还要解决另外一个基本问题——认识重质量反物质的起源。这些研究将会拓展甚至改变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中国科学家对AMS制造、测试和数据分析都有非常重要的贡献。”丁肇中说,中国科学家参与其中,推进了人类对宇宙线产生、加速以及传播的认识,并为探测暗物质提供了重要证据。 “科学家的研究要敢于创新,挑战传统认知。”丁肇中在报告中还提及了一件趣事:1974年,他与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教授里希特几乎同时发现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即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因而同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获奖后,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理查德·菲利普斯·费曼致电表示祝贺。因为这个发现在当时的超前性,连这位睿智的理论物理学家也在贺电中写道:“你所发现的新现象是我没有预料到,也不了解的。为什么诺贝尔奖要发给你呢?不要因为获奖,就认为自己变成专家。我挑战你,能不能发现一些我可以理解的东西?” 丁肇中表示,过去40年,有很多优秀的中国科学家和他合作,对一些国际合作实验作出了重要贡献,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现在,中国有很多世界一流的实验物理科学家,他们有想象力、有发展新技术及领导国际合作的经验和能力。他们可以主持最前沿的实验物理,继续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知识作出贡献!” 11月7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国际战略研讨会在北京怀柔召开。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等70位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应邀参加。 丁肇中第一个上台作《与中国科学家合作四十年的物理学研究成果》报告。会前,他特意把英文学术报告改成了中文。 在报告中,丁肇中回顾了40年来他与中国科学家合作的物理学研究成果。比如,他与中国科学家的第一项合作成果:发现胶子,“宇宙中存在引力、电弱力和强力,强力由胶子传输”。 在国际空间站上的阿尔法磁谱仪(AMS)实验,是丁肇中当前与中国科学家合作的重要项目,“这个实验有来自美国、中国、俄罗斯、法国、德国等国家的600位科学家参与”。 “宇宙中大约有90%的物质是看不见的,称作暗物质”“如果宇宙起始于大爆炸,大爆炸之前是真空;大爆炸之后应该有相同数量的物质和反物质。”而地球附近没有天然存在的反物质。阿尔法磁谱仪(AMS)太空实验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寻找暗物质的本质和重质量反物质的起源。 丁肇中表示,8年来,AMS收集了1470亿个宇宙线数据,能量高达万亿电子伏。这一实验已经有很多成果,比如宇宙线高能宇宙线正电子主要来自于带截至能量的源,它可能来自于脉冲星或者暗物质,最新的反质子能谱和正电子具有类似的特征,而反电子不可能由脉冲星产生。 丁肇中介绍,在2028年国际空间站退役之前,AMS将持续收集宇宙线数据以降低误差,届时会确定正电子超出是否来自暗物质;还要解决另外一个基本问题——认识重质量反物质的起源。这些研究将会拓展甚至改变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中国科学家对AMS制造、测试和数据分析都有非常重要的贡献。”丁肇中说,中国科学家参与其中,推进了人类对宇宙线产生、加速以及传播的认识,并为探测暗物质提供了重要证据。 “科学家的研究要敢于创新,挑战传统认知。”丁肇中在报告中还提及了一件趣事:1974年,他与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教授里希特几乎同时发现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即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因而同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获奖后,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理查德·菲利普斯·费曼致电表示祝贺。因为这个发现在当时的超前性,连这位睿智的理论物理学家也在贺电中写道:“你所发现的新现象是我没有预料到,也不了解的。为什么诺贝尔奖要发给你呢?不要因为获奖,就认为自己变成专家。我挑战你,能不能发现一些我可以理解的东西?” 丁肇中表示,过去40年,有很多优秀的中国科学家和他合作,对一些国际合作实验作出了重要贡献,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现在,中国有很多世界一流的实验物理科学家,他们有想象力、有发展新技术及领导国际合作的经验和能力。他们可以主持最前沿的实验物理,继续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知识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